星期四, 12月 30, 2004

1995年版的《慾望街車》

by 夢娜

好久沒有寫心得了,忙完了讓人焦頭爛額的推甄,總算可以靜下來談談《慾望街車》,這部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 廉斯的曠世名作。

在課堂上看的是1951年由費雯麗擔綱主演的版本,相當精采, 費雯麗也一改過去的玉女形象,飾演布蘭琪這個逼近 瘋狂的女人。不過相較之下,一般觀眾比較少注意到1995年由傑西卡蘭芝和亞歷包德溫出飾主角的《慾望街車》。

我個人比較偏好新的版本。首先就是,51年的版本更動了原作相當重要的部分,在威廉斯的原劇本中,布蘭琪之所以崩潰,是因為在一次出遊中目睹了丈夫 Allan 竟然背著她和同性友人親熱,得知自己心愛的丈夫是同志, 對布蘭琪自然是個不小的打擊,隨後在舞宴當中,布蘭琪於是忍不住對丈夫說:「我看到了,我知道了, 你讓我作噁!」( I saw! I know! You disgust me!),Allan 一時羞愧不已, 遂衝出舞廳,拿起左輪手槍自盡。

然而這個部分,在費雯麗的那一個版本交代的相當含糊, 況且整個舞台的設計也不完全遵照原著的安排。相較之下,95年 的那一個版本,不但臺詞幾乎完全忠於原作,連人物選角、舞台設計都和田納西?威廉斯的劇本相當貼近,加上更好的畫質 ,和傑西卡蘭芝細膩的詮釋,完全不讓頗受好評的費雯麗版專美於前, 甚至有超越的趨勢。這個網頁有新版的介紹,歡迎大家參考:
http://www.ezydvd.com.au/item.zml/224442


〈再談慾望街車〉

我是覺得費雯麗版更動這段並不是一個很妥善的安排,因為那會讓觀眾誤以為其創傷來自於勾引男學生而導致的身敗名裂。

在原作中,Blanche是在跟Mitch閒聊時,不經意地道出這段痛徹心扉的過往。Blanche 在和 Allan 結婚之前,就注意到 Allan 比較陰性化的特質,也一直感覺 Allan 似乎有心事,然而,即使結婚之後, Blanche還是弄不清到底有什麼事困擾著 Allan,直到目睹 Allan 和同性友人發生關係,方才恍然大悟。不幸的是,Blanche 對 Allan 的不諒解,卻是 Allan 自殺的導火線,這點讓 Blanche 深深自責,她覺得自己不但無力解決 Allan 因同志情慾帶來的憂鬱,反而將他逼向死角。Allan 自殺之後,Blanche 的情慾世界呈現了死疾的狀態,更將她帶往另一條悲劇宿命的路途上。其次,費雯麗版也在某個層次上忽略了Eunice(Stella 的朋友)這個角色。在原始劇本裡,Eunice 代表著另一種生命觀。當Stella 再也無法接受姐姐發狂的事實時,Eunice 卻勸 Stella 要好好活下去,因為生命還是應該繼續下去。而在費雯麗版中,我們比較看不出Eunice 這個角色的特色。

上古希臘悲劇傳統下的先知,總是被當成瘋子,不是遭到驅逐就是處死,當 Teiresias 預見伊底帕斯王弒父娶母的亂倫身世時,伊底帕斯卻將 Teiresias 的話語視為一個瞎子的胡言亂語;當卡珊卓拉洞穿 Agamemnon 即將死於其妻 Clytemnestra 之手的慘劇時,預言卻無法取信於任何人,並被殺害。同理,Blanche 期待那個充滿文學藝術的世界,在一般人眼裡,不過是個歇斯底里女人的夢囈與幻覺,Stanley 視Blanche 為不正經的女人,Mitch 則要 Blanche「實際一點」,至於 Blanche 的語言和思想,從來沒有被好好傾聽與理解,Blanche 最終步入歷來所有先知的後塵,被病態化、隔離、流放。

Blanche的悲劇至此提出了許多懸而未解的問題:到底瘋的是 Blanche 還是 Stanley?如果,Blanche 的行為真如部份批評所言,是一種逃避,那麼 Blanche 要逃離的又是些什麼?而 Eunice 念茲在茲要 Stella 延續要去的生命,又是個什麼樣的生命呢?

Blanche下了慾望街車,隨即進入墓園樂土。「慾望的反面是死亡」,Blanche 的台詞於是陰森地氤氳在劇本裡的字裡行間,揮之不去,久久不散。

星期二, 12月 14, 2004

我對"愛"書的另類觀點

by supernova

前些日子 再翻開 愛因思坦的夢
很驚訝的發現 這本書我在九六年買的
至今已經八年了
重新再讀 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 跟大家分享
這整本書讓我想到一首曲子
巴哈的" 郭德堡變奏曲 " BWV 988.
如果我們把書中的序曲 終曲 和間奏曲拿掉 先只看那三十個夢
很巧的和郭德堡變奏曲中的三十段變奏相當. 郭德堡變奏曲的前後有 Aria(曲調) 相當於書中的序曲和終曲. 也許把 Aria 講成音樂中的序曲不太恰當, 不過說這Aria 和後
面的變奏有關, 倒是不會有爭議.
當年,巴哈為了幫助俄羅斯伯爵的失眠症狀,而創作了「郭德堡變奏曲」. 每次在伯爵睡覺前 都要請當時有名的大鍵琴家郭德堡在旁邊彈這曲子, 方可進入夢鄉 所以說這首曲子和"夢" 絕對有關係.

這本書中 間奏曲的安排, 和夢之間的間隔為 8,8,8,6. 不知道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 要是我會安排 8, 7, 8, 7 似乎更有對稱性. (更像郭德堡變奏曲)
這些間奏曲和書中的幾個夢關聯性不是很強. 感覺上是讓愛因思坦抽離出來, 現個身 變成第三人稱
而不是夢中以第一人稱的角度看世界 不過這倒也頗符合間奏曲在一般歌劇或戲劇上的意義.

萊特曼雖然說這是一本小說 不過仔細一看 其實他在
暗中解釋一些時間的物理 像是五月十四的夢 隱約在講黑洞的事象面
五月二十九 在講狹義相對論時間延遲...... 所以說搞不好這本書也隱喻著某首曲子也說不定.....

哈哈 以上純屬我個人的妄自猜測跟穿鑿附會.
既然有人說這本書像首詩, 如果是詩,就有抑揚, 富有音樂性, 何況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在這本強調時間不同面相的書中, 即使我的猜測很扯, 也不至於太離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