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月 10, 2005

擺盪虛實之間---《偷情》

by 夢娜

時間: Wed Feb 9 05:08:14 2005


由德國大導演Mike Nichols執導的《偷情》可說是今年開春以來讓人相當驚喜的一部小品之一。


首先,英文片名就相當引人玩味:到底這個"Closer"是當名詞還是副詞用呢?Closer可以當成「關閉者」來解釋,亦可翻成「再靠近些」,放在不同的英文句構裡,會出現兩種迥然不同的語意,「關閉者」意味著終結,而「再靠近些」則多少予人有些親切的感覺。正是在這種語意的模棱兩可之間,導演將拍片場景鎖定在新舊掩映的大都會倫敦,藉由四個年輕人的情愛追逐,探討了全球化景觀下的虛實交錯、真假難辨,在這看似四平八穩的電影敘事中,「真實」到底在哪裡呢?或者換個方式問,「真實」,存在嗎?


從張愛玲筆下描繪的香港,到班雅明提及的巴黎,「城市」奢華的表象之下,往往跟荒涼的廢墟脣齒相依,當張愛玲震懾於都市櫥窗裡那璀璨商品的同時,香港之戰的爆發,可以讓喧囂的都市瞬間化為陰森的死城,那是〈傾城之戀〉裡的「剩下點斷堵頹垣,失去記憶力的文明人在黃昏中跌跌蹌蹌摸來摸去,像是找著點什麼,其實是什麼都完了。」而場景換到了二十世紀末的倫敦,Mike Nichols的都會愛情,帶來的,又將是什麼樣的末世想像呢?


一切都從「陌生人」(strangers)開始說起吧!


Dan是一個訃聞作家,某一天,在摩頂放踵的倫敦街頭目擊了一場車禍: 來自紐約的脫衣舞孃Alice被行車擦撞在馬路上。Alice性感嫵媚的身材與外貌, 讓Dan不自覺的"come closer",陪同Alice就醫,遂展開了熱戀,而Alice的出現, 也讓Dan有了創作的靈感,寫了一本以Alice為主角的小說;然而,攝影師Anna的與
皮膚科醫師Larry的介入,讓原本單軌的愛情, 成了四人之間交錯複雜的情慾關係,在外遇(欲)不斷,真假交鋒之際,這一段段的欲望模式似乎也隱喻著現代文明與愛情的悲劇:「真實」只存在於當下的須臾之間,當你試圖要去找「真實」、問「真相」的同時,「真實」卻總已經隱遁於虛幻之中,「真實」一如慾望,在虛虛實實中若隱若現,有著流動的本質。


Dan的書寫無關將延續下去的生命,而是化為灰燼的死人;Anna的照片捕抓的總是當下「死去的自己、凝滯凍結的時間」;在網路上, Dan與Larry可以來場性別踰越的虛擬性愛;色相馳騁的酒吧裡,Alice以性與身體作為交易商品,Alice是誰,並不重要。至此,Mike Nichols呈現出城市文化的特色:「匿名性」與「流動性」。網路與城市造就了人際網絡的快速接軌,而這樣看似速食、沒有負擔的人際關係,雖然有著高度的匿名性質(似乎在還沒有弄清楚對方的身家背景、真實姓名,情愛關係早已悄然開展),雖然讓人與人之間那麼的近(closer),卻也在另一個層次上,讓人對這虛實交錯的都市風景、人際互動,感到前所未有的疏離(strangeness)、荒蕪,甚至封閉(closer)。


Dan說: "What's so great about the truth? Try lying for a change---it's the currency of the world." 在《偷情》的嬉笑怒罵之間,Dan似乎隱然提供了觀眾與現代情境「共存共謀」的生存方式,有些滑頭,卻又有著一絲莫可奈何的蒼涼。

沒有留言: